从2021年7月开始,同程生活、食享会相继申请破产,“老三团”另一家十荟团也悄然关停;相比巅峰期,叮咚买菜被曝员工少了上万人,核心部门最高裁员50%;橙心优选也被曝业务全线关停;兴盛优选、多多买菜、淘宝买菜等社区团购赛道中的其他玩家,同样在挣扎中求存。
去年 12 月年末,爱奇艺开始裁员,相关员工称“裁员状态将会持续进行”。
滴滴在今年 2 月被曝裁员,裁员比例占到总体的 20%。
随后,BAT 也均传出了优化、裁员的消息,百度在 3 月发布财报后,被爆开始了员工的绩效优化,阿里、腾讯裁员的消息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近日,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多名认证为“京东员工”人士透露,京喜拼拼裁员比例为10%~15%。
为什么这么多互联网大厂要裁员呢?
有人可能会认为是疫情的原因,其实疫情反而给社交、网购等平台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比如2020年互联网大厂们的业绩增长依然两眼,所以这个原因可以排除。
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从而导致互联网经营的模式发生了变化。
我认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的主要依据有两点:
一是中国互联网的流量增长已经乏力。2021年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10亿,比上一年增长4300万,大幅低于上9个月的网民增长数量(8500万),占比达到总人口的73%。中国一共14亿人口,除去3亿多的少年儿童,我国网民数量的增长空间已经寥寥了。
另外,2021年中国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长达到每周28.5小时,增长的空间也已经不大了。网民数量和网民上网时长增长的停滞,意味着我们互联网流量的增长也将停滞。
二是互联网大厂们的收入增长乏力。以腾讯、阿里、京东为例:
2021年腾讯收入达到5601.18亿元,同比增长16%(2020年同比增长28%);盈利1237.88亿元人民币(Non-IFRS),同比增长1%(2020年同比增长30%),是近十年来公司净利增幅最低的一年。第四季度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248.8亿元(Non-IFRS),同比下降25%。并且腾讯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单季净利负增长。
虽然阿里的最新财报还没有公布,但其营收和盈利情况并不比腾讯乐观。
2021年京东营业利润仅有41.41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归母净利润)亏损35.60亿元、同比下降107.20%。2021年是京东继2018年后再次亏损,经营业绩可以定义为“不及格”。
所以,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流量达到顶峰和大厂们的盈利能力开始下降看,我国互联网行业已经或者正在进入存量时代。
随着互联网增量时代的结束和存量时代的来临,必然引致互联网公司营业收入增速的下降。同时由于高速增长期积累下来的运营成本依然在高位运行,所以营收增速的降低,必然引致利润更大幅度的降低。这就是大厂们去年盈利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此时,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
在互联网的增量时代,流量为王,不停地融资,马不停蹄地扩大公司规模以抢占流量和市场,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在互联网的存量时代,将是运营为王,此时的市场规模已经基本稳定,且瓜分完毕,互联网大厂们拼的将是运营能力,也就是谁的成本管控做的最好,谁就将获得最大的利润。
对于互联网大厂们来说,它们都是轻资产运营的,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员成本,所以它们降低运营成本的最佳策略就是裁员和提升人均产出。这就是这半年以来互联网大厂们纷纷裁员的主要原因。
最近腾讯总裁刘炽平的说法证明了上面的论证。
刘炽平在回应公司裁员行为时称,“目前,互联网行业正在遭遇结构性的挑战和改变,腾讯作为其中参与者也会主动进行调整。过去,行业是竞争驱动型,投入较大;现在,相比短期收益大家更关注长线业务发展,更健康地投入,尤其是对营销成本、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优化。我们也对亏损业务进行了成本优化动作,以便保持更加健康的增长。”
仔细分析刘炽平的话,他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稳定(可见他是认同互联网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的),腾讯将不再采用扩张型的发展策略;目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想方设法降低包括人力成本(降低人力成本是裁员的委婉说法)在内的各种成本,也就是提升公司的运营能力。
所以,总体来看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互联网大厂们裁员也是为了求变,顺应大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