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新能源智能汽车再次成为网络上的热点,因为手机生产商小米也宣布要造新能源智能汽车。对于小米的造车决定,官方既有表扬,又有批评,比如,人民日报持的是表扬的态度,而央视网则持的是批评态度。
此外还有一个热点,那就是不少网友都在思考,同样作为手机生产商的华为现在能否造车、将来会不会造车?关于华为将来会不会造车,那是由华为自主做的决定,我们也猜测不出来,瞎猜测也没有意义。所以这一次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华为能不能造车。关于华为能不能造车,可以用5个字来形容——完全没问题!
智能汽车领域华为可以说是绝对的技术流,不论从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以目前国内乃至世界而言找不出超过三家企业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
具体来说,一辆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如下四个:芯片、电驱动系统(发动机的核心部分)、智能操作系统、锂电池。
芯片:高端芯片设计是华为的拿手菜,华为既然能够设计出5纳米的麒麟9000芯片,那么设计相对低级的新能源汽车芯片就更不在话下了,所以在这里不需要过多解释。
智能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搭建也是华为的专长,鸿蒙操作系统问世就说明了一切。去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大哥比亚迪的新款新能源汽车已经使用了鸿蒙OS,说明华为在智能操作系统方面技术也相当成熟了,所以也不必再过多解释。
电驱动系统:与内燃车不同,由于新能源汽车它的动力就来自于电力,所以说电驱动系统就是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核心部分。值得肯定的是华为已经生产出了电驱动系统,并于2021年3月30日获得了相关专利,该电驱动系统也曾在上海进行展出过。在此之前国内能够生产出这种性能高的电驱动系统的企业只有比亚迪。

华为造车技术以及造成能力或完全超出你的想象!

华为造车技术以及造成能力或完全超出你的想象!

华为造车技术以及造成能力或完全超出你的想象!
华为电驱动系统
锂电池:目前国内能够生产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企业只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不同的是比亚迪的锂电池只对比亚迪自己供应,而宁德时代的锂电池则向国内各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供应。华为虽然没有能够生产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但是国内已经有相关锂电池的生产商,所以要获得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并不是件难事,这对华为来说也不是重点。不过并不代表华为就没有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进行研究,2020年12月2日,《科创板日报》记者独家获悉,华为智能汽车部件的动力电池技术方向选择和特斯拉一样的三元锂电池。据悉华为也已经申请了相关技术专利,相信不久三元锂电池就会很快跟大众见面。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四大核心部分,华为已经成功搞定了三 个,有一个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快也会取得成功。所以总体来看,华为要造车是完全没问题的。
说到这可能还有人会问,既然华为有能力造车,那为什么华为不造车呢?
这篇内容不带节奏,我们只简单梳理一下关于智能汽车领域的几个必争之地。
首先,要造车就要有相应的配套技术,在这一部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智能汽车方案整合商;二,智能汽车方案解决供应商。这当中含金量大的就是第2个类型,因为这种方案不仅能够降低汽车生产商的成本,还能够拉动国内相关企业。
首先,我们说下华为的智能汽车硬件部分。除了上述4个核心部件之外,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有激光雷达,电子组件,电机,电控系统等等最为核心的研发专利,而这些专利完全可以支撑华为自己造出完全自研的智能汽车。这些技术目前也运用在国内的部分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当中,而在去年华为与比亚迪达成了相关共识当中,也有在这方面提出合作。
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不仅仅做了一大堆硬件供应,也结合了鸿蒙系统打造华为HMS For Car和HMS Hi Car 这两种解决方案,一个是主要用作智能汽车生态App体验,打造智能座舱为主的,而另一个就是做系统底层和构建智能汽车系统与手机,平板等设备产生联动,现在就连国内新能源汽车一哥比亚迪都采用了这套方案,可见华为在新能源汽车软件领域是多么强大。
从上述可以看出,华为一直在做国内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供应商。所以,华为为什么不造车,是因为我们不缺车企,我们有许许多多耕耘汽车领域的好车企,这些车企有能力也有智慧造出好车,华为只需要把这些车企急需的技术和重要配件解决供应就好,毕竟我们自己有才是真的有,不必担心被卡脖子。
总结起来说就是,华为是完全有能力造车的,只是华为不想独自造车,而是充当新能源汽车的供应商。其实华为不造车也是个明智之举,因为生产汽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家企业就能够完成所有的生产,比亚迪也不例外。所以说假如华为要开辟一条汽车生产线,需要整合多家企业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链,这样不仅成本高,而且还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非常复杂,所以对于华为来说完全没必要,而实际上在全世界能够独自拥有新能源汽车完整工业链的厂商也还真就没几个。这也是央视网在评价小米造车时为什么要强调“资本虽有巨大的推动力,也有短视逐利的“劣根性”,从组装自行车、组装手机,到可能正在组装的汽车,我们要谨防一哄而上,再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