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的人表现和思维模式

作者:昆明的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2-26 14:55:49
曾经看过马云的一段采访,大概意思是:在阿里巴巴创业初期,马云知道要做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而其他伙伴不知道要做什么,但知道怎么做。
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思维方式【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的做事】。马云一直在把控公司的业务方向,但具体如何落地执行,他会交给更擅长的人。
是的,创始人可以不具备具体的业务能力,比如销售、技术、文案,但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公司的业务方向。知道在什么阶段要用什么人做什么事。
商业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所以,大格局的人有哪些表现和思维方式?
我的答案是:他们永远是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的做事。前者是方向,后者是方法。
小到职业规划,大到商业战略,均是如此。
可是,道理谁都懂,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我见过太多的大学生,他们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无数个“看似连贯的计划”,先拿到xx公司的offer,再跳槽xx大厂刷背景,攒资源,然后去创业公司资源变现,最后公司上市,财务自由......
而支撑他们这些计划的信心,就是“我会努力、坚持自己的梦想......”
可实际上,大部分人的梦想,一生都无法实现。因为他们的梦想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出任CEO、成功上市、财务自由”,这些是成功之后的结果,不是实现结果的方法。换句话说,你可以追求这些结果,但与此同时你要清楚地知道,你准备如何实现?
答案很简单:不知道。
因为这些所谓的“梦想”,并没有回答:是不是有机会?
没错,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你才能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
不论是职业规划还是商业策略,“机会”太重要了。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扭转外部资源,只能顺应趋势。
在商业战场上,雅克V9的成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非典之后,国内消费者比以往更加关注健康、抵抗力的重要性,再加上鲜橙多之类的饮品唤起了人们“补充维生素”的概念,所有人都开始意识到:维生素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也就在这时,雅克V9将自己定义成“维生素糖果”,并以一句“每天吃2粒,可以补充人体所需9种维生素”,一举占领市场。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雅克仅仅将自己定义成一种“更好吃的糖果”,会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答案显而易见,顺应趋势,找到市场机会,才是“做正确的事”。
同样,回到职业的选择,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用户运营,要不要去当阿里的运营?
按照这个的逻辑,你需要问自己:
“阿里是不是非常缺乏大量优秀的用户运营?是不是缺乏用户运营这一点已经制约了阿里的发展?在什么行业、什么公司,优秀的用户运营非常关键,而他们恰恰很缺乏?”
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是这么做的,他们选择职业的判断标准往往是:同专业的其他同学都去哪了?
你要知道的是,给你发薪水的不是你的同学,而是行业、市场、公司。
所以在选择工作时,你需要问自己:
这个职业的增长潜力如何?在哪个行业更能够发挥价值?
在消费品行业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就是王老吉依靠品牌定位的快速崛起。以前王老吉是一种放在药店渠道售卖的药品,而后来他们将自己定位成凉茶饮料,并以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成功地占领用户心智,拿下饮品市场。
但你知道,王老吉成功的前提是什么吗?
21世纪前后,房地产业及一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导致“农民工移民潮”的出现,许多川菜馆火锅店从南方开到北方,从内地开到沿海。移民潮导致了人们对吃辣的需求增加。基于这种市场机会,王老吉的凉茶定位才能够一举成功。
那么,知道了要先做正确的事,可如何正确的做事呢?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方法:
识别并首先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思维方式
一件事情中,如果不解决某个问题,那么后续的任何努力都没有意义,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也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下个月公司要开展一个线上的社群培训课程,领导让你做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方案,用于三天后开会的时候展示。
你会怎么做?
嗯,既然是ppt展示,于是很多人在接到任务后,赶紧从网上寻找有关社群运营的ppt模版,“要做的精美一点,不然领导肯定不满意”——这是大部分的想法。
ppt模版下载好之后,你又在想:“既然是社群运营,那么我要梳理一下整个运营的流程”,于是你开始思考流程:“软文发布——用户报名——组建社群——开展课程,等等......”
于是你立即用思维导图工具设计好了整个流程,并附在ppt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时间节点你都很好的做了标注。
花了2天时间,你马不停蹄的做好了整个ppt方案。开始模拟开会展示的表达。
最后,你流利的展示了整个社群运营的方案,精美的ppt和逻辑顺畅的表达甚至赢得了同事的赞美。
这时领导问了你一个问题:“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参加我们的陪训课程?”
“额......这个......好像还没有......”
在上面的故事中,你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对的,甚至做的很好。
但不得不承认,你所付出的精力,几乎全部集中在了对“边缘思考区间”的思考,关于“核心思考区间”,几乎没有涉及。而它的存在,恰恰又直接决定了我们后续的执行是否能发挥价值。
我们的陪训课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 能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在宣传课程的时候应该主打什么诉求?
这些涉及到“用户购买理由”的问题,才是在设计这个方案之前应该首先思考的事情。
基于此,我们后续所作出的任何动作,才会有存在的意义。
但大部分人会怎么做?
他们会首先寻找精美的ppt模版、思考详细的流程设计、模拟方案汇报时的逻辑表达......等等这些行为,会给我们留下:很强的执行力、很好的口才、很棒的思维逻辑,然后我们总结出:这样的人工作能力很强。
但实际上,这并没有解决任何本质问题。
不管是任何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一定是“识别问题”的能力,看清楚在当下的任务中,到底哪些事情才是它的“核心思考区间”,才是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关键挑战”,将它解决,后续的边缘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如何才能准确的识别并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呢?
这里我介绍三种方法:
(1)避免沉迷任务的及时反馈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3)注重识别“非可见层”的环节
(1)避免沉迷任务的及时反馈
无数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反馈”是决定我们能否坚持做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比如,使用电脑时,我们无法知道它的内部是如何运行的,于是等待系统响应成了最痛苦的事情。
而“进度条”这个伟大的发明拯救了我们,时刻前进的数字在告诉我们:距离系统响应需要多久。这种反馈系统,让我们的等待不至于这么痛苦。
同样,“反馈”也是游戏最大的魅力所在,它通过技术的手段,对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指令,做出最迅捷、最丰富的响应,让我们能够坚持打游戏很久也不会枯燥。
然而,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反馈往往是缓慢的:
做一份精美的ppt可能只需要2个小时,设计一个思维导图也许只用花30分钟。
但是思考“核心问题”(比如用户为什么要购买我们的产品),可能需要耗费你2天的精力——最重要的是,这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进展——“两天都过去了,电脑里一个方案也没有,ppt上一个流程也没画。
嗯,这得不到及时反馈,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
所以,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要时刻给大脑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件事情看似没有进展,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能因此而放弃。
因为,在你将核心问题解决之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运营公众号上同样如此,当我开通公众号时,我最先思考的是:如何获取更多的用户?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事实,没有用户,怎么经营这个公众号呢?
于是我将注意力放在了“获取用户”上面,开始寻找更多推广的方式。
但后来我发现,“获取用户”这件事对我而言就是存在于“边缘思考区间”的问题。
相比于“获取用户”,我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打磨我的文章?
是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产品,想让用户选择我,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如何给用户提供价值。
毫无疑问,如果我没有持续的内容产出能力,即使给我更多的用户,我的公众号也不会存活下去。
可是很多人不会这么想,因为持续的产出优质内容,相比于每天增加的粉丝数量,前者不会带来迅速的反馈,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
所以,一味的追求迅速反馈,并不能帮我们识别并解决核心问题。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往往意味着短期利益的下降--因为你在花更多的时间,做一个看似没有成果的事情。
思考一个品牌定位,我们可能要花费数月的时间去做用户调研、人群画像,分析竞争对手,最终产出的成果可能仅仅是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
况且,在真正投入市场之前,这句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
而相对于“洽谈渠道、招商加盟”,当我们在做这些处于“边缘思考区间”的事情时,成果是多么的显而易见:
“这个月又完成了20个城市的招商、200个渠道的铺货,销售业绩上升了80%。”
于是,很多人认为“策略”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几个月的努力却看不到真金白银的回报。
这也是大部分人忽略“核心思考区间”的主要原因。
所以,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
(3)注重识别“非可见层”的环节
同样是面对一个广告文案,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分析结果是这样的:感觉这个文案的创意还是不够好,如果再设计的更有反差感就好了;文字表达可能还不够优美,需要再优化一下;......
同样,在设计一个新产品推广方案时,很多人的想法常常是:
在哪个区域投放覆盖的人群最多?当下哪个明星的人气最旺?
是的,当我们在看待眼前的问题时,能想到的常常是表面且局部的特征,(比如“在哪里投放广告”就是整个新产品推广的局部环节),却总是忽略那些存在于非可见层的“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
如,这个品牌的定位是什么?文案的创意是否符合品牌的策略?
对于这个新产品,我们到底满足了消费者的什么需求?在推广时应该主打怎样的诉求?
我们很轻易就能够看到的,往往是存在于“边缘思考区间”的问题(比如文案表达是否优美?)。
而恰恰那些抽象的环节(比如消费者痛点),却常常存在于“核心思考区间”。
所以,识别“核心思考区间”的关键,在于对“非可见层”的识别,它需要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眼睛眼所看到的部分,而是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重新发问:
究竟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我们?文案应该体现怎样的诉求?产品解决了怎样的痛点?......
基于此,再去设计那些可见层的环节,后续的操作才有意义。
源自知乎


 

公司地址:昆明市官渡区万科魅力之城6期3栋806号

电话号码:0871-63335190  13888083560

滇ICP备16005677号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 *

  • 留言内容

  • 提交

微信扫码       添加好友

图片展示

 

  公司地址:昆明市官渡区万科魅力之城6期3栋806号

电话号码:0871-63335190  13888083560

滇ICP备16005677号

 

联系方式
二维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0871-63335190
手机(微信):
13888083560
二维码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滇ICP备16005677号